冲刺期间可适当调整学习计划
北京考试报讯(记者徐晗)距离4月的自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。冲刺期间,很多考生都开始了挑灯夜战。一些从前参加过自考的人士建议,考生考前如果感觉温习计划难以完成,可适当调整,将温习总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,以确保功率。
“现在我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了。”在某自考QQ群里,一位考生网友这样说道。据她介绍,3月末以来,她发现温习的时间越来越短了,自己报考了5门课程,到现在只温习好2门。于是她每天都强迫自己熬夜看书,晚上常常喝三四杯咖啡。
对此,曾参加过自考的李文广介绍,对于自考生,尤其是缺乏考试经验的新考生而言,一到考前就发现学习计划难以完成的情况十分遍及。记得自己刚参加自考时,有一次报考了3门课程,之前制定了十分完整的温习计划,但由于课程难度超乎想象,每天都不能完成指标。最后,3门课程均未温习充分,致使一门也没有通过。
他认为,由于一开始对课程难度缺乏充分的认识,考生在报考时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,报考过多的课程。虽然制订了学习计划,但完成起来却寸步难行。考生不妨根据报考情况以及课程难易情况,适当调整温习计划,重点突击有掌握的课程。对于没有掌握的,则要下降在这些课程上所花费的精力。这样至少提高了部分课程通过的掌握。
有些考生担心如果下降了温习总量,将有可能影响温习质量,因而一味地增加自己的温习时间,乃至不吝熬夜看书,但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。由于给自己增加过多的温习压力,常会致使精力和温习功率的下降。相关辅导老师介绍,对于冲刺期间而言,坚持良好的作息规则以及平和的心态,其实与温习本身同样重要。如果由于压力太大,致使生物钟失调乃至出现健康问题,这对于温习和考试的临场发挥将带来不利影响。以往,很多考生都认为自己温习得不好,但最终却能通过考试。这说明考生对自己要求过高,或者高估了考前冲刺的作用。事实上,多数考生都常常觉得考试计划在考前难以完成,而此时适当地下降温习预期,将温习计划调整到不影响作息的合理范围内,不只有助于减轻精神压力、坚持良好的精神状态,更有利于顺利地通过考试。